张弼与青村海秀坊:清廉爱民的吴中草圣 文/李晓栋 潘顺淦
奉贤以“敬奉先贤”为名,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本身也是贤者辈出。在500多年前的明朝中叶,在松江府华亭县陶宅村出生长大(今奉贤区青村镇陶宅村)的张弼,因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被世人尊称为“吴中草圣”,其不畏权贵、教化一方、清廉律己的事迹更是为后世所景仰。 张弼,字汝弼,因为家近东海,所以号东海,晚年自称东海翁,明代云间书派的代表书家,擅长楷、行、隶、草等多种书体,草书尤佳。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进士,任兵部员外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因为讽刺权臣,被贬为南安(今江西大余)知府,三年后告老还乡。明成化二十七年(公元1487年)在苏州儿子家病逝,终年63岁,葬于苏州凤凰山阳。 张弼自小喜爱书法,起先学王羲之,后学习张旭、怀素的草书,年纪轻轻就能“词皆冲口而得,字亦纵笔所书,矩度弛张,姿态逸发,虽晋唐名家,未易比数”。其作品风格一改明初“台阁体”工整平稳、圆润婉媚、细劲流畅的规范,用笔奇崛,线条流畅,牵丝带笔处挥洒自如,使转生动活泼,气势贯通,变化丰富。他认为,草书纵情恣意,最能抒发个人的情性,能将胸中所得倾泻无遗,将个人的主体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弼在书法艺术上的境界极高。在他主政南安知府时,曾有深谙书法的学者慕名向他讨教:“什么算是好的书法?”他回答:“好到极处,俗至极处。”又问:“如何则可?”答曰:“写到好处,变到拙处。”大俗即大雅,大拙即大巧,已经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明史·文苑传》称其:“工草书,怪伟跌宕,震撼一世”。王鏊《震泽集》评价其:“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欹如坠石,瘦如枯藤,狂书醉墨,流落人间,世以为癫张(张旭)复出也”。 当时的人们,对张弼的书法作品非常追捧,据张鼐《先进旧闻》载:“东海张先生守南安时,各郡收兵议赏,武夫悍卒乃惟愿得侯墨妙,而过客往往以是罢诛求焉,岁以笔札佐郡费类此。”不仅如此,张东海的影响力甚至覆盖到了海外。李东阳在《张东海文集序》写道:“碑版券软流布尔,远至于外国,东海之名遂遮天下。” 从史料看,张弼颇不惜墨,然而他的作品存世并不很多,不失为一大憾事。传世的作品有《草书千字文》《唐诗七律卷》《草书登辽阳城诗》《七绝诗轴》等书作真迹及《铁汉楼法帖》原雕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松江区博物馆等处。 在诗文一道上,张弼也自成一家 ,他曾经说自己“书不如诗,诗不如文。”对此,李东阳虽戏称其“英雄欺人每如此,不足信也”,却也不得不承认,张弼的诗文“清炼脱俗,力追古作”。王鏊则认为张弼“为文自立一家,言诗多警句,往往为人传诵。” 张弼性情恣意洒脱、无所顾忌,这也许也是他钟情于草书的原因之一。他在任兵部员外郎期间,明宪宗笃信江西籍术士,扰乱朝纲,大搞科举舞弊。张弼看不过去,作了一首《假髻篇》讽刺他们,因此得罪了这帮皇帝宠臣,被贬为江西南安太守。 南安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大余县,地处赣粤两省要冲,山高路险,治安不好。有“奸人聚山谷为恶”,并且常与邻省百姓因山林与商路运输利益而起纷争,死伤狼藉。张弼上任后,对奸人“悉捕灭之”,对于两地百姓的纷争则多方调解,均利于民。 当时,南安大庾岭为客商货物往来的主要通道,许多百姓都依靠在商路上进行水陆运输而生活。但这条商道还是唐时张九龄所修,天长日久,早已坑坑洼洼,崎岖不平,非常影响通行效率。“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为此,张弼请准赣粤藩司,将所得商税用于雇工拓宽路基,架桥铺路。长达三十里,宽一丈的新路,大大便利了商旅往来和货物运输,更多的商贾选择从这里通行,依靠运输为生的当地百姓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了荒年,张弼则开仓平粜,救济民众;时疫流行,则延请名医,为民治病。当地民风好讼,张弼就创立“射圃”,亲自教习武术,用来防备盗贼,并建立社学、创办书院,祭祀先贤,修编郡志,教化士民,民风逐渐转好。 后世学者评价南安太守张弼,“律己爱物,大得民和”。事实上,严于律己,不贪不义之财的品质,是他一生的坚守。张弼六岁时,一次在离家不远的水塘边嬉戏,见到一个醉汉在水塘洗完脚后,将一个提兜遗落在石阶上。他上前捡起来打开一看,里面装有十几两银子。他心想,这么多钱,那醉汉酒醒后一定回来寻找,便在石阶上坐着等候。果然,不一会,那醉汉哭着找来,张弼将提兜还给他。醉汉大喜过望,非常感激,从提兜中摸出一锭银子递给张弼,想要借此表达谢意。张弼摆手说:“那么多银子我都不要,要这一锭干嘛?”说完就蹦蹦跳跳回家去了。此事传开后,一时在乡里被传为美谈。 张弼在主政一方时,作为南安的一把手,手握地方司法、行政、监察、人事、财政大权,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财源滚滚来”。但事实上,他不仅没有主动敛过财,甚至一再拒绝了以“祈求墨宝”为名送上门来的银钱。走马上任时“一挑行李两船书”,三年后告老还乡时,除了两船书变三船书外,从南安带走的,唯有一块他带领百姓修路时在溪中发现的石条。石条修长,似有凌云冲霄之志,故名凌霄石。 张弼带着石条回到家乡时,沉重的行李箱引来了满街百姓的围观,以为又是一位衣锦还乡、满载而归的大官。直到行李运到家门,打开一看,只是一块硕大的石条。大家顿时啧啧称奇,明白了张弼的清廉。关于张弼带石还乡的佳话逐渐传开,人们把这块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凌霄石也称作“廉石”。这块廉石一直被张弼后人视为传家之宝,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将它捐赠给了上海松江醉白池公园,至今仍在。 相关链接 青村镇“海秀坊” 时至今日,明代朝廷为表扬张弼而立的“海秀牌坊”遗址还矗立在青村镇上,牌坊原为三横四柱牌坊,大部分毁于解放前夕,今尚存一横二柱。东柱高3米,西柱高4.7米,横梁上浮雕花草纹饰。2007年被列为奉贤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