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地上的异彩神灯——奉贤滚灯 文/李晓栋 潘顺淦
近些年来,奉贤大大小小的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滚灯表演。演员们手执或大或小的竹扎的滚灯,在台上飞舞腾挪,做出各种精彩的高难度动作,让台下的人一阵阵欢呼。这项在奉贤传承了700多年,几经浮沉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里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呈现出了先辈们所梦寐以求的鼎盛之态。 滚灯由12根毛竹片编织而成,内置同样竹制的内胆,内胆内再置灯盘,点灯烛,舞灯人手执滚灯,做出“旋”、“飘”、“滚”等高难度动作。传统的滚灯直径在1.2到1.5米之间,最高可重达60斤左右,主要由人高力大的男性进行表演,是纯粹力与巧的展示。新世纪以来,为了丰富滚灯的表演内容,便于推广,又相继推出了中滚灯和小滚灯。 奉贤处于杭州湾北岸,处处水乡泽国,经常受台风、海潮影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年忍受着水患的压力。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人们面对灾难时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开动脑筋,想尽办法自救;二是寄托于神秘力量,祈求鬼神保佑。而这,恰恰对应了传说中滚灯诞生的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滚灯诞生于为抵御海潮危害而修筑的“里护塘”工地上。南宋年间,奉贤开始修筑“里护塘”抵御肆虐的海潮。相传,某年海盐至奉贤的一段土塘几次被潮水冲决,抛石数次不见效。有位竹匠用毛竹片编织了椭圆形的大筐,筐中装满石块,又用砂浆填塞,而后投入被冲决的潮水外侧,几番过后终于堵住了决口。但是由于这种工艺与官方制定的海塘构筑方法不合,而且本身存在缺陷,所以竹筐堵潮的方法没用多久就停止了,大量已经编织好的大竹筐便闲置在了海塘工地上。后来,一些年轻的民工在工余时间里便通过举竹筐来活动身体,但是因为竹筐形状不规则,举起来不顺手。那个竹匠看到大家玩得开心,便开始思索着对竹筐进行改良,也就形成了滚灯最初的雏形。 另一种说法是,滚灯源于祈求平息水患的傩舞。身处多灾多难之地的人们,为了平息祸患、祈求平安,于是建立庙宇,通过舞蹈、祭祀沟通神灵,获得护佑。而灯作为带来光明的器具,在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诸如各种龙灯、莲花灯等,在长三角地区就有一种“舞滚灯”的傩舞流传,相传就是奉贤滚灯的由来。在后世,滚灯也确实长期充当着奉贤各地庙会出巡仪式的开路先锋。 关于奉贤滚灯的记载传说很多。有史料载,南宋时期滚灯表演曾一度在都城临安盛行;也有传说,滚灯曾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被明朝的抗倭将士们所广泛欢迎。但最为奉贤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是十里滚灯迎接太平军的故事。 清朝末年,清政府的统治愈发腐朽而凶残,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得到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欢迎。在太平军进军奉贤时,老百姓不仅送水送粮,还以各种仪式表示欢迎,其中最隆重的非“全灯”仪式莫属。滚灯开道,随后龙灯、鲤鱼灯、马灯、兔子灯灯不一而足,队伍长一里多路。作为开道先锋,硬桥硬马、虎虎生风的滚灯可谓赚足了眼球。然而,太平军在清军与欧美“洋枪队”的围剿下最终战败,因为曾迎接太平军,奉贤滚灯艺人们死的死,抓的抓,侥幸没有被抓的也不敢再碰滚灯了,滚灯传承一度几乎断绝。直到被后世誉为“奉贤滚灯第一人”的吴友根出现。 吴友根出生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二十年后,自小聪慧好动,十三四岁上私塾时,偶然看到有人跳滚灯,便迷上了这项充满力量感的“游戏”。然而,作为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幸存下来的老滚灯艺人,爷爷强烈反对他学滚灯。在听了爷爷说的关于滚灯的辛酸历史后,吴友根不仅没有打消念头,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想要学习、传承并发展滚灯技艺的意愿。 凭着一股子闯劲,吴友根开始自己扎灯、玩灯、练灯。感念于他的百折不挠,爷爷开始指点他,而他也快速掌握滚灯的诀窍和各种传统技巧,还为原本听起来很土的技巧名字都改了名(如“躺地举”被他改为“日落西山”),并且渐渐流传开去,被人们所接受。在掌握了各种传统技巧后,头脑活络的吴友根还开创了许多新的滚灯玩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奉贤滚灯技巧多是传承自吴友根,所以他也被尊为“奉贤滚灯第一人”。 吴友根之后,他的养子吴小兵进一步继承发扬了他的滚灯技艺,被誉为“滚灯大王”。后来,陈伯民、吴伯明又拜师吴小兵学习滚灯技巧。1956年,奉贤县文化馆举行文艺汇演,陈伯民、吴伯明的滚灯表演在汇演中拔得头筹,被选派去南京参加江苏省民间文艺汇演。 正当奉贤滚灯技艺在连续三代的传承发展中日渐昌盛之时,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袭来,“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喊响,滚灯被作为“封、资、修”产物而彻底打倒,开始了持续20年的沉寂。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上海乡镇工业迅猛发展,1983年,为参加“上海市首届乡镇企业职工文艺汇演”,原胡桥乡工业公司决定恢复民间项目滚灯,并请来了奉贤滚灯第三代传人陈伯民、吴伯明收徒传艺。自此,奉贤滚灯重获新生,并开始了在新时代的发展蜕变之路。 虽然重新活了过来,但在长久的沉寂中,奉贤滚灯不仅传承有所遗失,而且发展显得滞后。为了挖掘、抢救、学习滚灯记忆,徐思燕、王正荣等奉贤滚灯第五代传人开始了自己的不懈努力。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舞台表演,徐思燕、王正荣结合自己学习滚灯技巧的实践,缩小了传统大滚灯的体积,减轻重量,提高了滚灯舞动的频率和旋转的速度,使滚灯更易舞动,也更具观赏性。 为了使滚灯在新时代能够适应更广泛的群体,他们先后推出了中滚灯、小滚灯,并传承、创造了三十多套对应的中、小滚灯的技巧。1991年10月,奉贤滚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女子参加的集大、中、小滚灯技巧于一体的大型滚灯表演上演,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为了增加滚灯表演的观赏性,王正荣改良了滚灯外形,用油漆、布条、镭射激光纸等对外形进行包装,将原来的蜡烛替换为二极管,并在滚灯上配置烟花装置,使滚灯外形美观、多变。同时,他还推动、改良了滚灯表演时所使用的服装、音乐等,使之成为了完整的、具有现代审美情趣的民间舞蹈。 为了推广、传承奉贤滚灯,徐思燕、王正荣策划、建立了胡桥乡男女滚灯队,并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滚灯技巧培训班和讲座,推动了奉贤各镇男女滚灯队的成立,并带领奉贤滚灯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进行活动,取得了众多可喜的成绩。 1990年,奉贤滚灯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少数名族运动会,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首次走出上海,舞向全国;1997年,奉贤滚灯参加了全国八运会开幕式大型文体演出,走向了更大的舞台;2007年,奉贤滚灯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同年举办了首届滚灯艺术节;2009年,奉贤滚灯首次走上国际舞台,赴美国参加了“迎世博上海民间文化交流”巡展活动…… 在迈向更大的舞台的同时,他们也从来没忘了脚下扎根的土地,滚灯艺术下社区、进校园,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让更多的奉贤人近距离地感受并接受滚灯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滚灯,投身于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今天,上到高雅舞台,下到社区广场,处处可见滚灯的身影。滚灯已经成为了奉贤最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 不同于多数喜静不喜动、以外观取悦人的灯彩项目,滚灯完全依靠其独特的动感魅力取胜的,折射着奉贤先辈们在恶劣环境中与天抗争,绝不服输的顽强精神。而在奉贤滚灯的传承中,从吴友根到王正荣,都致力于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这是奉贤滚灯传承的特色,也是奉贤人一贯的追求。 在逆境中顽强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用有力的臂膀舞动手中厚重的滚灯,莹莹的灯火照亮着奉贤人前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