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可法”李待问和他的后代们 文/李晓栋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一早,上海松江区的市民们,就要去附近的大饼油条摊排队,吃油条、喝豆浆。一些人会问,你们上海人不是每天早晨都吃这些玩意儿吗?但是,这些松江市民,在特定的日子一定要喝豆浆,吃油条,这就不再是吃早餐的习惯了,而是一种延续了360多年的仪式。纪念谁呢?纪念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抵抗清军守卫松江府殉节的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官拜中书舍人的上海华亭县竹冈李家阁(今天奉贤区西渡街道灯塔村)的乡贤李待问。 时至今日,在他的故乡现在的奉贤区西渡街道灯塔村,李待问的后人们还在讲述着祖先的故事,扬正气、传家风。 在位于灯塔村的“李家阁竹冈李氏宗族纪念馆”,据李待问的第二十二世孙李明华、二十三代孙李雪坤、第二十六代孙李林松回忆。2008年,竹冈李氏第二十二世孙李允子在上海图书馆看到了自己家的《竹冈李氏族谱》,了解了李待问的殉节忠义,深受感动,决定要把族谱继续修下去,把李待问等先人留下的家风和正气一代代传下去。 据李允子发现的《竹冈李氏族谱》记载,“竹冈李氏”的先祖李邃在南宋初年从湖北荆州南迁浙江临安任浙西道漕司司丞,后来举家定居在松江华亭黄浦江畔的竹冈里。经过宋、元、明更替,李邃的后人在此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形成“李家阁”,又称“竹冈李氏”。由于重视对子弟的文教事业,到了明清两代“竹冈李氏”出了“五进士十三举人”,成了古华亭著名的官宦乡贤之家。 比如,“竹冈李氏”出现了明代造船领域的科学家李昭祥。李昭祥在嘉靖十六年(1542年)乡试中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会试中进士,官拜南京工部主事,被派驻到南京龙江船厂负责督造各种明政府的水师战船、漕运货船、出洋海船。后来,李昭祥将自己的造船和船务的经验编纂成研究我国明代造船技术的重要文献《龙江船厂志》,并绘制了26幅造船图纸。 到了明末的万历十三年(1602年),“竹冈李氏”中的一位穷秀才李继弼的妻子陆氏临产前,梦见一仙子自云中而来怀抱一婴儿,对陆氏说:“这就是的你儿子,不患不贵。”陆氏生子后,其伯父原礼部尚书陆树声以“天恩存问”为意,取名李待问,字存我。 李待问20岁时,私下为自己取了一个别号“远峰”,陆氏听说后对李待问说:“你年纪轻轻,如果目中无人,轻率地效法前辈模样,将来必定是个华而不实的人。作为‘竹冈李氏’后人岂能与前辈同其齿颊!”说的李待问满面羞愧,此后遵从母亲淳朴安雅,一心耕读的教诲,虚心求学,安心读书。其行书书法,可与明末松江画派董其昌媲美,书风恬淡清新,外体秀逸,内涵遒劲,外柔内刚。天启二年(1622年),李待问赴上海县学应试,督学骆武康读完他的应试文章后说:“这是谁家的千里驹啊?”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待问中进士,授中书舍人。但就在一年后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叛将吴三桂引入清军南下,明福王仓促在南京登基史称南明,与清廷暂时南北对峙。清顺治元年夏(1644年),李待问前往南京拜访了抗清名将史可法,商谈反清事宜。史可法曾写信给李待问说:“阁下金石盟心,当然为南都柱石,松江地势险要,不但为江苏重镇,尤为浙江门户,指挥戒备非君莫属。顷奉朝旨,授君任松江防守之职。共襄大义”,要求李待问作为乡贤聚集松江的反清力量,招募义军保卫松江。李待问回信称:“待问但知有国,不计其他,戎马倥偬。言不尽意,幸垂察焉”。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四月,亲王多铎率兵攻陷苏州,五月二十四日攻陷扬州,守城的史可法与数十万军民惨遭屠杀。此后,清军接连攻克南京,摧毁了南明政权,兵临上海松江。六月十日,李待问与反清人士陈子龙等乡绅,联合举义,李待问将自己单薄的家产全部捐出以筹军饷。松江城乡的壮丁趋之若鹜,自行“裹粮带甲”投奔义军,半月中召集了两千余人。这支松江义军由李待问、章简、张寿孙等配备训练,守卫松江城四门,防御清军。 八月一日,面对越来越紧迫的形势,李待问做好了与城共存亡的决心。他写下《谕铄健二公子》立遗嘱给二子:“光阴错过,不负再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一举一动,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天必降祥。吾家世受国恩,为官以身许国,视师抗敌,唯求死所。望汝等有志上进,代吾孝养祖母,敦本尚贤,力学务农,垂为家训。薄产已充军饷,书籍妥为典守。别无他嘱,亦无遗憾。” 八月三日,清军攻克邻县青浦,李待问穿戴好朝服写下:“待问世受国恩,忝登甲第,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在朝在籍,有死无二尔”。傍晚时分,清军到达松江西门外,伪装成明军要守军开门,守军受骗开门。此时,预伏在城内的内奸立即踊上城门拔去明军旗帜,换上清军旗帜。各处义军顿时呈鸟兽散。城外大股清军随即冲入,攻陷松江城。城破之后,李待问走进松江织造府自缢。此时,攻入的清军涌进屋子劝降李待问。李待问怒斥道:“你们看清楚我是何人”,随即咬破手指血书:“勿杀吾民”,随后杀身成仁。 但是历史就是有点诡异又不失公正。 到了两百多年后清末1911年,李待问的第二十代孙乡贤李卓民(1885——1940)参加了同盟会元老陈其美领导的上海光复起义,担任上海民团光复军团长。和他的祖先李待问一样,李卓民带领手持钢枪、臂绕白布的民团义士,冲进了清廷的上海县衙,又攻克了清军把守的江南制造局,光复了上海,建立共和政府。在战斗中,李卓民左腿中弹,但安然无恙。竹冈乡人说这是李待问在显灵,保护他的后代推翻满清,为李待问报了血仇。 所以,为了纪念这位有气节、保百姓的乡贤李待问。同治五年(1866年),松江府规定尊李待问为松江城隍,封道教二品威灵公,并定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为城隍诞辰纪念,在这天,松江人民要纪念李待问守城时以豆浆充饥的义举,家家户户喝豆浆,吃油条。2014年8月9日是李待问殉节369年,李待问的第二十二世孙李吉华,二十三代孙李雪坤,第二十六代孙李林松还在松江城隍庙遗址今方塔园天妃宫前向市民免费发放2000份豆浆油条,寓意喝了豆浆,可以像松江城隍李待问一样,心明眼亮,能辩善恶,同时把爱国、爱乡、清廉、正直的“竹冈李氏”的好家风,一代代传扬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