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古华贤情》——布置烘炉铸少年:李主一与曙光中学

    布置烘炉铸少年:李主一与曙光中学

    文/李晓栋

     

    每天早晨,老党员杨瑛琦都会准时来到奉城镇第一中心小学内的“中共奉贤县旧址”打扫场地。她仔细擦拭入口处的“革命烈士雕塑”,整理陈列室的展板展物。虽然杨阿姨已经年近古稀,作为“奉贤革命历史成列室”志愿讲解员,她每天要接待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细致地向参观者讲解为奉贤解放而牺牲奋斗的中共烈士的故事。“1927年8月,共产党员李主一、刘晓等在这里创建曙光中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成立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在杨阿姨的讲解下,看着描绘当时场景的油画,似乎又回到了91年前风云激荡的岁月。

    1927年8月,正是大革命的低谷期,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南京、江苏的中共党组织遭到非常大的损失,大批党员干部和进步群众被残酷杀害。上海国统区大街小巷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站满了手持大刀、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就在这一片白色恐怖中,一位身穿长衫的教书先生,把机密文件和印刷品藏在长筒袜中,巧妙地躲过了大刀队的搜身,登上开往奉贤的船,扬长而去。这个人就是中共奉贤县委创始人李主一。

    李主一,1892年生于奉城镇李家埭的一个书香门第。在家乡念完私塾和小学后,李主一到上海就读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附属中学(同济大学前身)。中学毕业后,李主一回到家乡,感觉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救国救民责任感日增,他在一首诗中写到:“满目旧疮痍,方欣残喘延。警传风鹤讯,怕见甲兵连。有类惊弓鸟.其如无法天。怜兹孑遗辈,何日庆安全!”。受到当时“教育救国”的启发,李主一认为要救国救民,先要从教育开始,他便在奉城以东的洪庙办了“竟成小学”,提出“布置烘炉铸少年”,免费招收劳苦大众子弟入学。

    1921年,五四运动爆发,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革命火种在全国燃起。李主一从上海创作社购买了许多介绍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的进步书刊如饥似渴地学习,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发起国民革命,李主一加入了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又在1925年在回到上海读大学,期间通过共产党员林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夏,按照党的指示,为配合大革命形势和北伐军北伐,李主一回到奉城筹备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第一届奉贤县党部。李主一担任执行委员,领导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发动盐民、渔民、农民展开反租抗税斗争。1927年春,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的周恩来在南市区树济中学会见了林钧等人,要求上海郊县积极配合市区工人武装起义发动农民暴动。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李主一等奉贤共产党人组织了盐民暴动,积极响应。1927年4月初,当北伐军部队进入奉贤时,全县一片欢欣鼓舞,国民党奉贤党部召开了代表大会,李主一再次被选为执行委员。

    由于李主一作为国民党奉贤党部执行委员的公开身份,中共在奉贤的力量得以在之后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安然无事。为恢复党组织和保护同志,让党继续在上海郊县开展工作,李主一决定以办学为掩护,创立一所“红色堡垒”。原来早在1926年,李主一就租下奉城废弃的潘公祠来作为校舍。他请来中共党员刘晓在这里举办讲解国民党党义和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教员培训班。到了1927年中,李主一正式将这个培训班创办为中学,起名“曙光中学”,由徐宗骏任校长,李主一任校董,共产党员刘晓、刘德超等担任教员,秘密成立中共曙光中学支部。同年8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奉贤县委,在曙光中学内设立党组织、团组织,刘晓任书记,李主一任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又陆续将一些党员隐蔽到此,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

    李主一、刘晓以“曙光中学”为根据地,建立了一个领导川沙、奉贤、南汇三地中共地下党的县委,下设南桥、青村、庄行等15个中共支部,发展党员130余人,使党在上海地区的活动在革命低潮中逐渐恢复。每天,从曙光中学的校舍中,传来嘹亮的歌声:“望东方曙光、曙光,一轮鲜红的太阳。照着工房,照着农场,照着红旗飘扬。冲破黑暗,我们建设曙光的天国在地上。我们有铁的纪律和红的热血欢唱,革命青年,团结起来,追求革命曙光。”开办半年,学生就达到120多人。

    除了教唱具有进步意义的校歌,曙光中学还教学生们唱《国际歌》等革命歌曲。学生们也能在学校后院的一间小屋内,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向导》、《布尔什维克》等共产主义理论,学习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等人的文章。在教师寝室的天花板上,有一个秘密阁楼,被称为“红角”,专门用来放置党的文件和理论刊物。在李主一、刘晓的领导下,曙光中学的师生除学习外,还经常下乡,深入到农民和盐民中间,宣传革命道理。他们找农民谈心,宣传“有饭大家吃,有田大家种”,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开办夜校,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税斗争。到了1928年春,中共浦东县委员会在曙光中学内成立。曙光中学成为当时浦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地下党人时常在此接头和聚会。

    正当李主一带领奉贤县委积极开展工作时,引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奉贤大地主廖味蓉、恶霸张沛霖等人对曙光中学恨的咬牙切齿,向国民党奉贤县教育局长阮志道和县长邓群襄写信,举报、攻击曙光中学“名为学校,实为共产机关”。国民党当局接报后,派出军警到曙光中学搜查,由于学校的掩护工作做的好,县委机关安然无恙样。

    但是,由于党的工作推进太快,南桥支部的地下党员望霓小学校长徐宝椿和教师胡秉一,在南桥散发革命传单时暴露身份,被恶霸张沛霖告发。国民党军警搜查了望霓小学查获到了革命传单,徐、胡二人被捕。同时,在徐宝椿身上搜出一封准备寄往曙光中学县委汇报南桥工作的信件。由此,导致整个中共奉贤县委地下交通网络被破坏。1928年3月21日,与徐宝椿联系的曙光中学地下党员陈兆兰被捕,4月3日,国民党奉贤县政府以“曙光中学李主一等有共党嫌疑,勒令封闭”为名,查封中学,解散学生。由于县委此前已从敌人内部得到消息,提前将文件、资料销毁,刘晓等人员隐蔽到附近乡村中。

    李主一也先期离开奉城,前往上海营救被捕的陈兆兰,他与一位女教师假扮夫妻前往上海,躲过了奉贤国民党当局的追捕。1928年3月29日,李主一携带县委的信件到普陀区小沙渡饭店内的中共江苏省委交通站联络同志,结果遭到守候在内的英租界巡捕房暗探包围,原来这个联络点已遭暴露被敌破坏,李主一不幸被捕。李主一被捕后数天,中共地下党写信通知李主一的妻子顾吉仙,告知她立即到上海配合营救。通过地下党、曙光中学师生、爱国进步律师的各方努力,1928年4月中旬,顾吉仙终于在戈登路巡捕房见到了受尽酷刑的李主一。见到妻子后,遍体鳞伤的李主一把一件皮袄和一支钢笔交给妻子,要妻子下次带点李白、杜甫的诗歌给他看,还劝哭泣的顾吉仙说:“不要紧,我能出来的”。

    到了5月上旬,李主一被英租界引渡给国民党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恶霸张沛霖从奉贤赶来,指认李主一为共产党。当顾吉仙去龙华探监时,李主一透过铁窗对妻子说:“我如果死了,你不要哭泣。我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不要为我多花钱。要替我在曙光中学后面买两亩田,就把我葬在这块田里,坟墓旁立一块碑,碑上题‘死得其所’四个字,这样我虽死犹生……”。

    6月21日黄昏,国民党龙华警备司令部负责人钱大钧派人最后一次提审李主一,要其悔过和供出中共江苏省委、浦东和奉贤县委的地下党组织。李主一回答:“不知道,没什么可说!”。审讯的反动派恼羞成怒,宣判李主一死刑。李主一回到牢房后,提笔写了一封信,作为遗嘱托难友带出交给党组织。信中,他鼓励曙光中学地下党员范志超夫妇,要好好保重身体,将来更好地为党工作。又鼓励其他同志不要消沉,不要离开组织,一定要为党好好地工作。写完信,他告诉狱中难友们:“今晚他们要枪毙我了。”说着,就把衣服和日用物品分给了同监难友。二十分钟后,李主一就被敌人枪杀了,时年三十七岁。他的遗体被敌人用毯子裹起来,丢到了墙外,直今下落不明。

    中共奉贤县委创始人、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李主一就这样牺牲了。烈士生前,在以《夹竹桃》为题的词中写到:“君子品,美人妆,体态风流晚节刚,不与凡花争俗艳,芳姿个个倚幽笙。”李主一烈士不就是一株人人争颂的“体态风流晚节刚”的“夹竹桃”吗?烈士就义后,中共淞浦特委派出地下党员赵天鹏、周大根将告发李主一的恶霸张沛霖锄奸,为烈士报了仇。赵天鹏在一首诗中写道:“钢刀虽快,杀不尽天下平民,鱼网虽大,捉不尽东海之鱼。”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奉贤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相关链接

     

    中共奉贤县委旧址

    旧址位于奉城镇奉粮路70号的奉城镇中心小学内,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原为“潘公祠”,供奉松江知府潘鼎新和奉贤知县杨溥。1928年8月,共产党员李主一、刘晓等在这里创建曙光中学,成立党支部。旧址为五开间三进平房,房屋高大宽敞,有前后两埭,中间有天井,其中植有珍贵的150年树龄的罗汉松。 1983年,原曙光中学中共奉贤县委旧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1日,全面修缮后的中共奉贤县委旧址和奉贤革命历史陈列室正式对外开放,许多珍贵的照片、图片和实物公布于众。旧址作为爱国教育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基地,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前来参观。

    该处的志愿讲解员杨瑛琦同志认为,全社会要切实加强对县委旧址的保护,县委旧址是一个承载历史的地方,每一个奉贤人一生都应该来一次,“只有真正理解这些革命烈士,才会异常珍惜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


    上海市曙光中学“李主一”广场

    曙光中学是奉贤革命的摇篮。解放后的1957年4月,为纪念李主一烈士,中共奉贤县委决定把奉城初级中学改名为“曙光中学”。同年5月,根据烈士遗言,在曙光中学校园内建造李主一烈士纪念碑。1980年1月纪念碑重建,碑上刻有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题词:“李主一烈士不朽”、“死得其所”。1995年9月,李主一烈士纪念碑被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9月,曙光中学搬入位于奉城镇广学路1000号的新校区。为更好地继承革命传统,传播曙光校史的教育作用,曙光中学专辟15亩土地作为学校的红色教育基地,将老校的李主一烈士纪念碑整体搬入,修建了“李主一广场”,并在广场一角仿照原曙光中学旧址“潘公祠”原貌建成了纪念馆,命名为“洪炉馆”,取李主一诗句“布置烘炉铸少年”之意。常年接待各级党、团员举办入党、入团仪式和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每年的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集中开展铭记历史、缅怀烈士祭扫活动。该基地也是奉贤区委党校现场教学点,年平均接待党员、干部、群众、师生参观学习约6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