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隆和三百壮士 文/李晓栋
现在的奉贤柘林镇胡桥社区,解放前曾与阮巷、清华桥一起归为“子隆乡”,为什么叫“子隆乡”?这就引出一段可歌可泣的奉贤抗战史,引出一位在1937年淞沪抗战中与坚守闸北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长、死守宝山城壮烈牺牲的姚子青营长齐名的奉贤抗日正面战场的英雄——王子隆营长和他的三百壮士。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8月13日,日军入侵上海,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在狭小的数千平方公里内,投入了近百万兵力与数十万日军鏖战。在三个月的时间中,中国军队用劣势武器和无畏精神迎击日军,使之付出巨大伤亡、寸步难行。时中国军队第八集团张发奎部抵达奉贤设防,司令部设于南桥镇西街天主堂内,指挥各部在奉贤沿海构筑防御工事。8月24日,张发奎邀请著名文人郭沫若、夏衍、田汉等到南桥司令部视察阵地,鼓励士气。28日,郭沫若等参加了在南桥公共场所大礼堂举行的奉贤军民联欢大会,郭沫若为此向奉贤抗日青年题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鼓舞奉贤抗日军民的士气。 但是,淞沪会战爆发后三月后,由于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北线受到我中国军队的强烈抵抗,损兵折将,死伤惨重。狡猾的日军决定改变计划,绕开杨浦、宝山、嘉定等北线中国军队的战线,从奉贤、金山海面登陆迂回偷袭中国军队防守薄弱的上海南线地区。11月3日,115艘军舰搭载日军第十军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等10万之众集结于杭州湾,同时日军飞机沿杭州湾海湾、沪杭公路轰炸扫射奉城、钱桥、柘林、萧塘、南桥等地。 11月5日清晨5时,柘林海岸大雾弥漫,时奉贤胡家桥乡朱家村(今奉贤柘林胡桥社区)渔民徐志文、徐阿木、朱士林等正在海滩放钩捕鱼,隐隐约约发现海岸上出现大批日军。登陆日军发现我渔民后,立即射击,徐阿木当场被打死,徐志文被日军强征为民夫,朱士林兄弟逃脱。朱士林兄弟逃回朱家村后,告之村民赶快逃难,同时火速通知在附近驻防的中国军队——第28军62师372团王子隆营。 此时,王子隆营已于11月4日晚随62师调防川沙,朱家村只剩一个排驻守。听到村民的报警后,该排24人紧急构筑海滩防御工事御敌,同时派出通讯兵向调防前往川沙途中的王子隆营长报告。由于敌众我寡,排长决定将一排士兵分成几组战斗小队构成分散火力点,以沿岸海塘为屏障就地埋伏。此时,登岸的日军越来越多,我朱家村一排守军以手榴弹、步枪还击,顿时打的日军鬼哭狼嚎。日军受到阻击后,立即用舰炮和飞机轰炸、扫射,我一排守军以血肉之躯坚守海滩阵地3个多小时,所剩无几,只能苦守待援。 王子隆(1906—1937),湖南湘乡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62师第327团营长。当11月5日凌晨日军偷袭柘林登陆时,王子隆已奉命调防开拔到新寺附近。收到日军登陆的消息后,王营长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出于抗日救国和军人守土有责的圣神天职,王营长立即率领部队违抗调防指令,返回朱家村阵地驰援守军。返回朱家村后,王营长向村民要来菜油命令部队擦拭枪械,立即投入海塘阵地,同时动员村民疏散到阵地外的芦苇塘内避难。此时,原先一排守军只剩两三人,其余全部牺牲。王营长命令部队架设机枪,捆扎手榴弹,步枪上刺刀,各自进入战斗位,决意全营以死殉国,与来犯日军同归于尽。 登陆日军原以为驻守中国军队已阵亡,登陆海滩的日兵如蝼蚁般越来越多。当日军涌向海塘边时,立即遭到王子隆营三百壮士的机枪、步枪和手榴弹的火网阻击,死伤惨重。战斗从上午8点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我军坚守阵地,机枪打红了就用步枪,步枪子弹打完了就用手枪,子弹打光了,就跃出战壕与敌白刃战肉搏。我军朱家村阵地在日军优势兵力和飞机舰炮的冲击轰炸之下巍然不动,坚守6小时。王子隆营长身先士卒、视死如归,在左臂中弹后仍旧指挥战斗。最后,日军使用重炮轰击我朱家村阵地,守军十余人当场殉国,眼看阵地前的日军越来越多,全体将士冲出战壕反冲锋,与敌肉搏,同归于尽。据当年打扫战场,掩埋阵亡将士的村民朱士林回忆,牺牲将士有的周身血肉模糊,有的肢体残缺不全,有的紧紧抱住日军不放,掩埋时只好将日本兵放在下面,我军将士放在上面,被守军打死的日寇有80多名。战斗过程中,王子隆营长腹部中弹,奄奄一息,被抬离战场,在撤离途中由于伤势过重,壮烈殉国。 因王子隆营长和300壮士的誓死阻击,日军在朱家村一带登陆受阻而撤转向金山卫,朱家村63户人家得以保全,暂时躲过了日军的杀戮。抗战胜利后,胡家桥、法华镇、阮巷三地合并时,为纪念王子隆营长,特命名为“子隆乡”,重新礼葬王营长重砌新坟,碑上用毛笔字工整地写着“营长王子隆之墓”。每年十月初三,朱家村村民自发祭奠王子隆及牺牲官兵。1958年奉贤县委辟新沙港时,王子隆墓被平,时棺木中还能见有2支匣枪置于王营长遗骸双肩之上。
相关“贤人”:英勇殉国的王子隆营长 王子隆原名王仕瑞,号王麦岐,白族。1906年,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南岔乡小河口村。父亲王登双,以农太为业。母亲赵银姑,是农家妇女。妻皮以珍,江西萍乡县人,生有一子一女。王子隆家人忠厚勤劳,世代务农。年幼时,家境不甚丰裕。由于他的父母勒耕苦做,家渐富有,遭受当地乡保长的垂涎诈索。因而他父亲决心送他读书,光耀门庭,吐气扬眉。王子隆幼年在南岔两等小学读书,当时推行学制改革,所学课程新旧参半。所以他在小学时期,对于古藉经传有所涉猎,从而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成年后,他勤奋好学,自学了《左氏春秋》、《庄子集解》、《史记》、《汉书》以及李、杜诗篇。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潮波及到桑植山城,振奋着有志青年发奋进取,对王子隆影响很大。因而他于1923年与在南岔小学同学陈有维一同赴笈长沙。当时交通不便,须步行至常德而后乘轮船才能到长沙。因路途延误,未赶上考期,他两人乃于长沙尚智中学补习功课,准备下学期再考。假期回家,第二期复去长沙,不幸所带旅资在旅店被盗,所携带作为学资所用的烟土,又被轮船上查获没收。他两人在行囊馨空的情况下,改变了主意,一同去投考黄埔军校,被录取在第五期学习军事。毕业后,王子隆分配到湘军岳武静部任排长,1926年又被派往62师327团任营长。 王子隆带兵严明,训练有方。特别是他呕煦爱士,深受其部署的爱戴。又因文武双全,英勇善战,被誉为62师得力劲旅。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在保卫上海的战役中,他奉令防守在临近海边的第一道防线——奉贤县胡桥朱家村一带。在战斗中,王子隆不幸壮烈牺牲。(摘自湖南《桑植文史第三辑》)
相关“贤人”:郭沫若与战地服务队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的前夜,张发奎担任中古军队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开赴上海浦东,负责沪浙区前线军事,司令部设在奉贤县南桥镇西街的天主教堂内。 1937年10月28日,郭沫若受到张发奎的邀请,来到南桥参加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组织的“奉贤县军民抗敌联欢大会”,同去的还有田汉和夏衍。战地服务队是在郭沫若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成立于1937年9月25日。军战地服务队共有队员30余人,队长钱亦石,队员有左洪涛、何家槐、王亚平、孙慎、麦新、沈振黄等文化界人士及一批爱国青年。郭沫若在“奉贤县军民抗敌联欢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说:“我们的总司令是铁将军,在铁将军领导下的军队是铁军,我相信在铁将军领导之下的民众一定是铁民。铁军和铁民团结起来成一种铁的力量,我们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是一定要被打倒的!”他的演说激发了群众的巨大热情。 1937年11月5日,日本在金山卫登陆后,战地服务队奉命撤离南桥,经松江、青浦转入浙江等地继续开展活动。劳累过度的队长钱亦石因病于1938年1月29日逝世。1942年1月,郭沫若写了《亦石真正死了吗?》一文。他赞扬战地服务队是抗战以来的政工第一队,而钱亦石则是为抗战而牺牲的文化界中的第一人。摘自《郭沫若二访奉贤南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