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李主一》搬上舞台的奉贤县越剧团 文/李晓栋 潘顺凎
今天,我们在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后,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家中看会电视,也可以拿出手机刷会新闻、玩会游戏,亦或是约上朋友,出门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在物质条件发达的当下,可用来填充那不多的空闲时间的选择非常多。但是,如果将时间的刻度往前推60年,那可供选择的余地就非常有限了。听一出喜欢的越剧,可以说是那个时期多数奉贤人最期待的业余休闲文化活动了。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也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发源于浙江,兴盛于上海,繁荣于全国,尤其是在江浙沪地区具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解放初期,奉贤地区的经济水平并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很贫乏,听一场越剧就是难得的享受了。但是,当时奉贤并没有自己的剧场,想要听越剧就要摆渡过黄浦江去闵行老街,甚至是松江和上海市区的剧场,不仅耗费时间,还额外增加了出行费用,可以说是很“劳民伤财”了。一直到1954年的夏天,奉贤南桥镇的几个商户共同出资,并得到了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筹建了南声剧场,奉贤才有了第一个自己的表演大型演出的现代化剧场。 剧场有了,虽然条件相对简陋,但也是“五脏俱全”,舞台、坐席、打唱间、演员住房一应俱全,不时会有剧团来演出,让奉贤的越剧迷们过过戏瘾。但是,总是这么从外地接剧团来演出,不仅不方便,也无法很好的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在有了自己的剧场后,奉贤急需一个自己的剧团。 1955年,中央文化部提出了全国各地就地接收正在演出的私人剧团的要求,可以说是给正在“犯瞌睡”的奉贤送上了一个好“枕头”。恰逢当时私人性质的新华越剧团正在南声剧场演出,得到了广大奉贤观众的肯定和好评。于是,奉贤县委、县政府决定接收该越剧团。接收后,剧团更名为奉贤县新华越剧团,后又改称奉贤县越剧团。 与京剧不同,越剧多为女子班,一应角色均由女子扮演。当时的奉贤县越剧团,接收时全团有50多人,最多时有70多人,演员占多数,都是女性。剧团外出演出,都是要提前把道具、布景、演出服装等运到演出地点的。当时奉贤地区交通条件较差,奉贤县越剧团出外演出,尤其是下乡演出时,在乘船、乘车之后,常常还要走上一段不短的乡间土路。天气好时,土路上尘土飞扬,天气不好时,又泥泞难行。这对于剧团的女演员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她们从不叫苦,每一次都能提前赶到演出地点做好准备。甚至,在团长许月花的带头下,女演员们常常会主动参与搭拆舞台、道具布景、装卸服装箱子等工作,尽可能的为剧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奉贤的第一个剧团,奉贤县越剧团当时在奉贤地区人气很高,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甚至在杭州、嘉兴、苏州、松江等地区都小有名气,其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今天的电影明星。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当年的戏迷对许月花、王小彩等原奉贤县越剧团的知名演员念念不忘,不时向旁人说起当年她们的风采。 许月花当时是奉贤县越剧团的团长,也是头牌花旦。她10岁学戏,15岁就开始演头牌花旦。许月花天资聪颖,灵性十足,虽由于条件所限不识文字,但在向师父学戏时,只要听上几遍就能记住戏文的唱段唱句。她人很漂亮,身段嗓子都好,性格活泼而又柔绵,所以文武花旦都能演得得心应手、入木三分。她能把《三请樊梨花》中头戴羽冠、绒球抖动的武旦角色樊梨花演得活灵活现,也能把《严凤扇情》中的文旦角色严凤演得含情脉脉。上海著名越剧艺术家王文娟在看了许月花的演出后,评价她是上海郊县越剧团中的头牌花旦。 当时在奉贤,许月花可以说是“偶像级”的人物。有很多忠实“粉丝”会在有她的演出时,专程走上几十里路,买票进剧场,只为了能听一段她的戏。有女戏迷为了看清她演出时脚上被长裙遮住的绣花鞋的颜色样式,当她一出场就跑到台前去偷看。甚至是她夜场戏演出完去吃夜宵时,都有好几批戏迷在店外张望。有奉贤老人在多年后回忆,当年老人还是学生时,为了一睹许月花的真容,曾与同学一同在剧团休息时,偷偷跑到演员们的宿舍去偷看,只要能看到一眼许月花就心满意足了。这情形同今天的“偶像”、“追星族”们如出一辙。其他还有演花旦的王小彩,演小生的任桂红,演老生的孙振雷等,都有着大批拥趸。 奉贤县越剧团是自负盈亏的县办大集体性质单位,靠演出收入发给全团人员的工资。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于政治环境因素,社会上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剧目斥为糟粕,大力提倡演出现代戏,剧场都不接受演出古装戏的剧团。奉贤县越剧团主要演出的剧目都是古装戏,虽也排演了一些现代戏,但终是跟不上形势变化,收入大幅减少,甚至一度发不出工资,不得不依靠县财政的补贴生存。1958年开始,剧团就陆续对团内人员进行分流。到1961年,演员已经可以自找单位分流了。到了1964年,王小彩这样的骨干演员都不得不分流转业了。1965年,县财政难以负担剧团逐年增加的补贴,县里决定解散剧团。时年8月,奉贤县越剧团召开全团会议,宣布剧团建制撤销,持续了10年的奉贤县越剧团至此画上了句号。 从接收到解散的10年间,奉贤县越剧团为奉贤人民奉上了无数精彩的越剧表演,经典古装戏有《穆桂英与杨宗保》、《烧骨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劈山救母》、《唐伯虎》等,现代戏有《智取威虎山》、《琼花》、《红灯记》等,还结合奉贤地区革命史料,创作演出了《李主一》。在当时物质、文化较为匮乏的时期,极大地丰富了奉贤地区的娱乐文化生活。 越剧团虽然早早解散,但剧团的演员们却并没有放弃对于越剧的热爱。2001年到2014年间,以原奉贤县越剧团演员汤琴芳、李婉菁、王小彩、秦凤池、王雅华、张萍等人为骨干,组织了一个30多人的老年业余越剧演出队,排演经典越剧剧目,到福利院、敬老院等地义务演出,发挥余热,宣扬、传承越剧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