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古华贤情》——奉浦大桥诞生记

    奉浦大桥诞生记

    文/李晓栋  潘顺凎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主席《水调歌头·游泳》中的这一句,说的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征服长江天险的情景。而对于奉贤人来说,他们眼里那座飞架南北的通途之桥,自然非奉浦大桥莫属。

    奉浦大桥位于闵行至西渡渡口下游1.5公里处,全长2201.8米,主桥长545.3米,是继松浦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之后,第四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自1995年10月26日正式通车以来,奉浦大桥就成为了奉贤前往黄埔江北岸的主要过江交通设施,大大缩短了奉贤与市区的往返时间,对奉贤乃至整个沪南地区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上海沟通浙江、江苏增加了一条便利的通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奉贤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奉贤人民的购物、旅游、商贸等需求日益旺盛。但当时,奉贤通往上海市区的主要还是依靠西渡的车轮渡。而且随着过江车辆的不断增长,渡口拥塞现象日趋严重。对外交通的不便利,极大限制了奉贤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一条能够跨越黄浦江,沟通上海市区的便利道路,成为了广大奉贤人民的“梦寐以求”。1986年6月10日,《奉贤动态》内参第七期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奉贤人民希望建黄浦江大桥的要求。奉贤人的建桥梦第一次被提到了政策层面,并且市委办公厅还转载了这一消息。当时奉贤民众以为很快就能实现大桥梦,他们绝想不到,这一等就是十年,期间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与波折。

    经过2年的等待,1988年6月,奉贤县成立了大桥筹建指挥部,并委托上海市城建设计院、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进行可行性研究,正式开始了建桥进程。历时5个月,《奉贤黄浦江公路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

    1989年7月,上海市投资咨询公司提供专家评估报告,对建桥的必要性和桥位方案作出结论。至此,大桥的建设可以说已成定局。然而,由于资金筹措困难等因素,大桥筹建的进程再一次进入了等待时间。

    自1986年提出建桥要求开始,建桥的进程推进缓慢,常常陷于无奈的等待中,但奉贤民众对于建桥的热切期盼却从未降温。从呼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奉贤建造黄浦江大桥,到广泛而深入地讨论大桥的建造形式及筹措资金的方式等。可以说,在这种规模的大型工程项目中,有奉浦大桥这般民众参与度的,并不多见。

    说奉浦大桥项目民众参与度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呼吁与讨论,更是因为当时奉贤人民实实在在的用自己的行动去推动大桥建设的进程。1992年春,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奉贤县建设局再次提出筹建奉浦大桥,得到了市、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但是资金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是年7月1日党的生日,原奉贤县武装部部长、离休老干部葛祥怀第一个为建设大桥捐款1000元,随后奉贤各行各业人员累计为大桥捐款共77万元。钱虽不多,对于项目所需资金来说仅仅是九年一毛,但它代表着奉贤人民对大桥建设的支持,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

    奉浦大桥在建设时,需要动迁6个村,99户农户,1万多平方米的住房。这么大规模的动迁工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全部完成了。被动迁的99户农户,为了不给政府添麻烦,以保证大桥工程及早动工,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找的过渡房。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只要是大桥建设需要的,奉贤民众都积极配合。

    在广大奉贤人民的企盼、呼吁和支持下,1992年12月4日,上海市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了奉浦大桥工程立项。1993年,为了解决建桥资金问题,奉贤县计划与一位澳门商人合资建桥,最终没有谈成,使工程延误近一年。是年12月7日,在市政府的协调下,由奉贤出资4500万,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出资3000万,上海市公路处出资4000万,共计1.15亿元注册资金,并于1994年1月25日正式成立上海市奉浦大桥建设有限公司,由奉贤方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4年3月8日,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批复同意奉浦大桥初步设计,并确定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方案。3月18日,奉浦大桥第一根水下钢管桩开锤打桩,大桥建设正式开始。为降低造价,设计人员决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为了在上海软土地基上实现这一结构,项目创新了桩基方案,开发了新的施工控制软件。尽管如此,注册资金还是没有撑过3个月就全部用完。所幸,奉贤县政府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了建设银行的1亿元贷款,并发行了6000万元大桥建设债券,同时得到了施工企业铁道部十二局,以及市城投公司、市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的融资,才使得建桥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1995年5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即将建成的奉浦大桥题写桥名。7月28日,大桥主桥顺利合龙。10月26日,全长2201.8米、主桥跨径545.3米的奉浦大桥正式通车。当日,奉贤万人空巷迎接自大桥向县城挺进的22辆彩车和20辆摩托车,共同庆祝奉贤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越江工程顺利竣工。

    从正式施工到正式通车,奉浦大桥建设用时仅一年零七个月,这是在黄浦江上建桥用时最短的浦江大桥。同时,奉浦大桥施工质量荣获了国家建筑工程最高奖项——鲁班奖,这是黄浦江上第一座获此殊荣的大桥。

    1996年10月26日,奉浦大桥顺利通过了由市政府组织的验收委员会的竣工验收。从动议到正式竣工,历经十年风雨沧桑,十年波折磨难,奉贤人终于圆了多年的建桥梦,从此黄浦江“天堑变通途”。

    20多年来,奉浦大桥一直承担着奉贤联通上海市区的重任,为奉贤的快速发展输送动力。如今,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车流量,由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奉浦大桥东半幅桥梁拓宽改建工程已经列进计划,争取十三五期间建成。

     

    相关“贤人”:路桥工功臣吴桂昌

    吴桂昌(1941—1999),1941年出生在上海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现属闵行区)。吴桂昌于1957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60年起先后在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县建设科、上海县房管所等地工作。1962年起任奉贤县泰日公社光耀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1976年起任奉贤县建筑工程公司党支部书记、县建设局局长等职。

    1991年,作为奉贤县建设局局长的吴桂昌,面对奉贤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大胆提出:“奉贤经济要腾飞,造桥修路是关键”思路。在他的领导下,奉贤先后完成了沪杭路、南奉路等公路的拓宽改造,实现了全县自来水化、煤气化、污水管道化,特别是在黄浦江上由一个县自筹资金架起了上海的第四座过江大桥——奉浦大桥,使奉贤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位于当时市郊前列。在1994年启动的奉浦大桥建设中,吴桂昌主动请战,挑起了自筹资金造大桥的重任,工程开始后他深入工地、监督施工、勤俭节约,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口上,他每次从工地回到家都已经夜深人静,经过一年七个月的努力,保质保量完成了造桥任务,终于实现了奉贤人民的大桥梦。

    吴桂昌1987、1995年两次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9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3月,由于积劳成疾,吴桂昌被查出食道癌晚期。治病期间,虽然他身在病榻,依然时时在关系奉贤的建设事业,忍痛坚持工作,为奉贤人民的建设事业鞠躬尽瘁,病逝时年仅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