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陈邓华:生命因事业而精彩


    [人物档案]

        陈邓华,1988年从温州航运管理处乐清所停薪留职“下海”创业,1997年与几位乐清股东一起在上海创办中发电气集团。短短10年,让中发成为民营领域超高压、中低压成套设备“第一梯队”,企业也成为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国家机械工业局管理示范百强企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机械500强,上海市政府认定的首批十家大企业集团,上海市名牌产品企业,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等。
        陈邓华担任的社会职务有:市工商联常委,全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理事,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电器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等。
        从创业至今,陈邓华先后被中华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家联合会评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奖;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评为第二届工业优秀企业家;全国光彩事业先进代表,中国电器工业百名风云人物等。2006年10月,上海市政府给他颁发了“2006年上海市创建卓越品牌特别贡献奖”。
        人生信条:生命因事业而精彩。
        中发的精神:追赶国际一流技术,振兴民族工业发展。


    [第一印象]
        初见陈邓华,是在长寿路世纪商务大厦里,中发电气集团的总部就在这幢商务楼。陈邓华站在本刊摄影师的镜头前,微笑着望着镜头。只见他气色颇佳,带着一幅斯文的眼镜,举手投足间,都带着儒雅的谦逊之风。见记者进来,他不好意思地招招手说:“还没拍完,请您先坐一下。”
        眼前的陈邓华,正是中发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在浙江老板集中的电气行业,强者如云,藏龙卧虎。但中发集团从1997年10月2日创办以来,刚好10年时间。短短十年,陈邓华就带领中发,在超高压、高压电气领域独占鳌头。2006年,集团总资产达21亿元,集团总部总销售额达37亿元。
        就是这样一个大型高科技企业,陈邓华颇有技术人员的认真劲,说话做事朴实无华,显出别样的踏实。摄影师每拍一张,会指点“头低一点,侧一点,换个手势……”陈邓华认真地配合着。他说:“今天是我这辈子拍照片最多的一天,从来没这么拍过。”看到摄影师拍下的效果后,陈邓华像大男孩一样笑了:“哎呀,您摄影技术高,把本来不帅的我都拍得这么帅!”
        推开悬挂着“总裁室”的玻璃门,里面是两位高级经理。再推开旁边一扇玻璃门,才是陈邓华的办公室。走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山水画,气势磅礴。一旁,是八个逑劲有力的毛笔大字:“艰苦奋斗,勤俭兴邦”。再仔细一瞧,原来是朱镕基亲笔题写。或许,这八个字恰是总裁办公室的真实写照。整个房间陈设简单,没有那些奢华的工艺品,有的只是桌上堆放着文件材料,一台电脑,三面旗:国旗、党旗和中发企业旗,以及简约实用的三张沙发。
        从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起,中发领航者心无旁骛,潜心事业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创业:走出温州

        “人的一生因事业而精彩,要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没有事业和追求的生命,不可能精彩。”从获悉记者要来采访的那一刻,陈邓华就开始思索。而他的结论就是这句朴实但又让人振奋的话。

    事业单位“下海”,创业上海
        时间退回到1981年,陈邓华刚刚参加工作,工作单位是温州航运管理处乐清所。工作3年之后,他就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作者,而且这个荣誉一拿就是3年。虽说进入了事业单位,但他痴迷的却是技术。因为家里有两座生产机加工产品和模具制造的家庭工厂,需要他帮忙照顾。这时,技术的价值让他深有体会:生产离不开技术,谁拥有好的领先技术,就可以制作出更好的东西。
        没过几年,私营经济越来越活跃,“下海”的浪潮开始席卷中国。1988年,国家规定,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向单位申请办理停薪留职手续。陈邓华再也按耐不住创业的激情,义无反顾地下海了。去哪里创业呢?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上海。
        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在百姓心中有着独特的魅力。上海生产的产品,就是“可靠”、“高质量”的代名词。陈邓华把家庭的部分企业搬到上海,在五角场附近成立了金鹰电器厂,生产一些民用和工业产品。在那个最初的阶段,市场竞争并不激烈,由于他热衷技术,踏实认真,产品很快就打开销路。
        金鹰振翅欲飞,可天公却不作美。
        当年盛夏,一场40年来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上海,大部分马路积水。而金鹰位于地势较低的五角场,积水达到1米深。厂房里新添置的设备和刚刚生产出来的电子产品全部浸在齐腰深的大水里。
        16年后,回忆这段往事,陈邓华淡淡地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当时规模还不大,所幸损失也有限。如果后来再遭受这样的打击,那就糟糕了。”


    “花纸头”初识资本市场
        1990年6月,陈邓华在上海拜访客户之余,发现大上海的氛围有了新的变化。在百乐门大酒店,邻桌的客人谈论的都是股票;晚上,他还看到有人提着一袋袋的钱,问有没有股票卖。遇到几次之后,陈邓华干脆请他们进来,仔仔细细问了个够。他意识到:如果一家公司要发行股票,那就能得到一笔巨额的资金,而且本金永远不需要偿还。中国即将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陈邓华研究了一些股份公司的书籍,郑重决定,先做别人的股东,以后再让别人做我的股东。他给自己设立了两条原则:第一,只买“带电”的股票,同行的实力水平,他心里有数;第二,买得越少越好,积累经验。没过多久,陈邓华就出手了。在西康路101号静安证券营业部,他买入了“真空电子”股票。
        带着这张“花纸头”,陈邓华来到真空电子公司,以股东身份要求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公司办公室真的接待了他,而且向他认真“汇报”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规划。短短一个小时,陈邓华获取了无数商机:哪个企业在做什么,谁需要电气配套,谁有新产品……临别前,对方说:像你这么认真地股东,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而陈邓华心里喜出望外:股票这玩艺儿真好,只花了300多块钱就得到了无价的信息。
        接下来,他又买了“飞乐音响”、“飞乐股份”各一股。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继续到上市公司享受“股东待遇”。在这段时间里,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能源源不断地拿到信息,工厂运作得有声有色。同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书籍,学习着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累了还可以放松放松,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1992年,股海的大潮在上海滩涌动着,但“股东”却越来越难做了。一方面,股价的飙升,让证券公司人山人海,想买股票很费事。另一方面,上海证交所实现了“无纸化”交易,“花纸头”没有了,要享受“股东待遇”就比较困难。这时候,他得到了一条信息,全国各地的国有企业都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先发行股票,然后会陆续在上海或深圳上市。有一个细节很关键:在公开上市之前,股份制公司都有印制精美的“花纸头”。
        一不做,二不休。陈邓华利用出差机会,到各地购买“带电”的内部职工股。而且一改原先的谨慎,开始大笔大笔购入。获得大量股票后,再以“大股东”身份与上市公司接触。和从前一样,公司和行业信息到手了,还交到了很多同行的朋友。
        短短几年之后,1997年,“带电”的内部职工股陆续上市。陈邓华“意外”获得了几倍于投资的回报,赚到了企业经营之外的“另一桶金”。不过,陈邓华却告诉记者:“我并不喜欢炒股票,相反,我对电气,对输配电行业非常有感情,我很想做一番事业。”于是,在这一年的10月,他和家乡另外四个股东一起,把各自的五金企业组合到一起,在上海成立了中发集团。


    创新:跨越中追赶一流

        “我们几乎每年都走在十字路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我们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就在追赶,超越。”谈起中发这10年,陈邓华这样总结道。
        短短10年,中发拥有了在沪三大园区、21家制造关联企业,在国内设立了600多家销售公司和办事处、在国外设立了8家销售公司,形成了超高压、高低压成套装置、工业/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高低压电器元件等四大输配电业板块的我国大型民营企业。个中历程,处处体现着创新的思维和现代经营模式。

    做高明的整合者
        中国的电气行业是一个独特的行业,不仅有根基深厚的国有企业、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还有一大批后起之秀的民营企业。企业能否生存,不仅要拼技术,更要讲服务,整个行业内弥漫着激烈的竞争气息。某些企业拼死研发,解决了客户遇到的问题,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就能暂时领先。不久之后,其他企业开发出更加人性化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又能迅速提升市场份额,成为新一轮竞争中的胜者。无怪乎,赶超别人和被人赶超的故事,每年都在行业内上演。
        因此,当陈邓华选择了电气行业,他就必须做出抉择:要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