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多年来,瓷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china(英语,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近100年来,瓷器却成了中国的耻辱与悲伤,在国外多数成了地摊货,中国陶瓷价格只是日本、德国、英国等国陶瓷价格的1/7。 15年前,李遊宇怀着振兴中国陶瓷的梦想,毅然从大学辞职,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办陶瓷研究所。他呕心沥血研制独创的汉光瓷,开创了中国陶瓷的新时代。汉光瓷已被海内外公认超越了中国明清官窑瓷器,达到当今世界瓷器的最高水准。1999年在美国举办的陶瓷艺术教育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称汉光瓷“选料之精、工艺之良、呈现之美,前所未见”。2000年金秋,在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赛暨博览会上,“汉光瓷”一举荣膺大赛金奖。此后,金奖与汉光瓷结下了不解之缘,截至目前,汉光瓷已获得海内外各项金奖20多个。 2009年5月23日下午,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兴国宾馆会见了高雄市市长陈菊一行。会见结束时,韩正向陈菊赠送了名为“满地蓝叶红花”的汉光瓷花瓶。此前,汉光瓷已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等多国领导人。
上下求索为梦想
1954年,李遊宇出生在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畔——湖南省岳阳县,这是一个与陶瓷颇有渊源的风水宝地。李遊宇从小就沐浴在岳阳的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之中。自懂事起李遊宇就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读过私塾的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在回忆起热爱美术的起因时,李遊宇说:“当时就是凭着一种直觉喜欢画画,画山水、画荷花。”上初中时,12岁的李遊宇已被乡亲们称为小画家。到1973年高中毕业时,小画家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李遊宇当上了许市镇的文化站长,辅导农民画画、参加县里的各种农民画展等,更增添了他对画家的认同感。 此时的李遊宇,深受岳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化的影响。因为屈原与范仲淹,岳阳文化中拥有了一种上下求索、忧国忧民的情怀。多年之后,当李遊宇为中国陶瓷的耻辱而奋起时,他说,正是这种文化基因发挥了作用。 1978年冬天,被称为日本画国师的东山魁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由于画技高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学生们看后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中央工艺美院的老院长张仃见状后跟同学们说:“东山魁夷的画是很好,他吸收了很多我们中国国画的精髓。但是,你们都不能趴下,你们要站起来看,要有信心将来超过他!” 老院长的这番话,对李遊宇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以至一直深埋在他的心底。他因此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学习前人,但不迷信权威;继承传统,但不为传统所累;吸收外来文化,但绝不简单模仿——对自己的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大学三年级,陶瓷专业课开始了。这是李遊宇接触陶瓷的开端。此前陶瓷对他来说只是坛坛罐罐,没什么感觉。幸运的是,他初识陶瓷就有幸成为中国陶瓷界一批泰斗的弟子。李遊宇越来越感受到陶瓷的魅力。他开始深深地热爱上了陶瓷。一个新的梦想开始在他的内心深处悄然生长——要成为一个陶瓷大师,发扬光大我们的陶瓷事业。他逐渐地把身心都投入到陶瓷上。 十年铸就陶瓷魂
1981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毕业的李遊宇,因学业出众,被组织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事人民币设计工作。期间李遊宇临摹了法国、俄罗斯等国家高水准造币的图案和浮雕,为其浮雕艺术打下了基础。1983年底,李遊宇终于如愿再度踏上陶瓷艺术的旅途。他来到上海,负责筹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和陶瓷研究所,并出任陶瓷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要掌握并领悟陶瓷的精髓,除了天赋之外,还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1983年至1993年,李遊宇把中国历史上官窑的工艺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陶瓷制作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无数次的实践。李遊宇把老师的讲义和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关于陶瓷的资料都找回来,慢慢咀嚼品味。随着研究的深入,李遊宇团队的工艺水平和制作技能也快速提升,他们作为实践而生产的陶瓷产品大受市场欢迎,以至于研究所每年为学校创收1000多万元人民币。 1989年,李遊宇被作为交换教授,派到日本大阪艺术大学讲授中国陶瓷。作为中国陶瓷专业的青年学者,无论在哪里,他都受到日本同行的尊敬。但同时,他在日本走访调研中,也看到了中国当代陶瓷的差距。当代世界级的名牌瓷器,已不再是产自中国,而是产自德国、英国、日本。中国的瓷器只能在国外的普通商场、超市,甚至地摊上廉价出售,而且绝大部分是贴牌加工产品。 在日本讲学期间,发生了一件令李遊宇深感震撼和刺激的事情。在拜访日本陶瓷考古泰斗腾岗了一时,李遊宇按照日本礼节给这位前辈行礼,可这位泰斗却面无表情,纹丝未动。然后,他以十分傲慢的口气告诉李遊宇:“你讲的中国陶瓷史,最早是我们日本人写的。”这使李遊宇当场感到十分耻辱和震惊。尽管内心十分震撼,但李遊宇仍冷静地告诉腾岗了一:“中国陶瓷的研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陶瓷史已经重写,你会看到一本由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陶瓷史。” 在日本的这一切,深深地触动了一个中国陶瓷人的心。李遊宇开始深度地思考中国陶瓷的振兴之路,他的内心深处像是将要喷发的火山一样在积聚着巨大的能量。讲学结束后,日本人极力地用高薪地位等挽留他,但李遊宇不为所动。回国后,他重新走访了醴陵、景德镇、宜兴、石湾、潮州等中国的几大产区,在重新审视和调查中国陶瓷的现状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他人感到震惊的决定。1993年8月,李遊宇毅然决然辞去上海大学教授的公职,开始了他振兴中国陶瓷的不懈追求。 一步跨越三千年
李遊宇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的陶瓷研究机构——上海汉光陶瓷研究所,“汉”指代中国,也指中国瓷器诞生于汉代。“光”指重振辉煌,发扬光大,照耀世界。他决定用自己下半生来实现这个目标。 1993年秋天,李遊宇在上海城乡结合部的龙华地区一所中学租下一间平房,做了两个烧制陶瓷的窑。他和他的同伴们像一群虔诚的炼丹家,在两个炉子边,开始了无数次的试验。 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李遊宇的超越之路只能选择研发这条成本最低的路。但经费对李遊宇来说仍然是个难题。在研究所创办前,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他默默地为宜兴紫砂厂做了两年顾问,积累了一点经费,但不到一年钱就用完了。为了研究经费,李遊宇不得不一边给人家做顾问、讲课、做设计等,一边研发汉光瓷。 李遊宇和他的创作团队以“7501”主席用瓷作为研究超越的蓝本。“7501”被说成不是官窑,胜似官窑,是中国瓷器工艺和技术上的顶级水准。他认为“7501”之所以成功,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打破了历史成规,有独创性,而中国陶瓷的出路就在于超越前人。李遊宇从轻工业部陶研所弄来了“7501”的残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理化分析,发现“7501”瓷的冷热膨胀系数上有缺陷。李遊宇试图从材质、工艺、造型、装饰、设计等各方面超越“7501”。另一方面,为了超越世界顶级品牌,李遊宇跑遍了国外久负盛名的皇家瓷厂和陶瓷产区,潜心研究他们的长处,并把他们的瓷器买回来进行解剖,寻找超越的突破口。材质是瓷器的根本。为了寻找优质高岭土,他和所有研究人员分散到全国各地去找矿。跑了全国上百个矿区,历经3年终于开发出最优质的原料和独创的6元配方。 1995年,李遊宇和同伴们创办了上海汉光陶瓷制造有限公司,并收购了一家乡镇企业废弃的陶瓷厂。这个陶瓷厂位于距上海城区50公里的邬桥镇,这里虽然交通不便,但最大的优点是非常安静。汉光瓷的研制就转移到了这个没有任何干扰的地方,拉开了持久战的序幕。 经过5年艰苦的研制攻关,直至确认各项指标和工艺都领先全世界的陶瓷,李遊宇才对外揭开汉光瓷的面纱。在这5年时间里,李遊宇没有卖一件瓷器。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3月,苛求每个环节,历经千万次试验,李遊宇终于“炼”成了被国内外公认为一举超过历代官窑和世界当今顶级品牌的“汉光瓷”;2005年,李遊宇因其成功研创汉光瓷及在瓷器领域的卓越贡献,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大师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