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政协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2004年3月3日)

    贾庆林
    2004.03.13

      
     
     

      各位委员:我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3年工作回顾2003年,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中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内建设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我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03年,也是十届全国政协的开局之年。在中共中央领导下,新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出力,使十届政协的各项工作在历届政协工作的基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切实把学习摆在突出位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换届后的实际情况,常委会明确提出,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都要从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关系人民政协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把加强学习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十六大精神是人民政协的首要政治任务。新一届政协常委会组成后,积极推动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按照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狠抓落实的要求,形成了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共中央发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后,全国政协常委会又及时作出部署,要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三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组织新委员进行了集中学习和培训,使来自不同方面的新委员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熟悉委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  建立了多种学习制度,包括每次常委会议后举办学习讲座,通过政协办公厅或专门委员会组织报告会、研讨会和专题讲座等,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学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学习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理论政策和规章制度,学习时事政治和经济、管理、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水平。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共识,牢固树立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增强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政协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前提。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人民政协只有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把自身的工作融入维护祖国统一和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之中,才能不断以新的光荣业绩走向未来。”常委会广泛动员和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以推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参政议政的重点课题,集中力量,深入调研,提出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全委会议和常委会议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政协十届二次常委会议把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大任务建言献策作为中心议题。第三次常委会议专题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讨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对这两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分别到会作重要报告,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到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一些部委负责同志还深入到分组会场,与委员面对面介绍情况、交换意见。为开好这两次常委会议,各民主党派、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各界委员,会前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工作。会上,委员们提出许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全国政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会议情况和专项建议。同时,还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开辟专版刊登了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专题调研是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一年来,各专门委员会就新阶段农村扶贫工作、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科技发展规划中的体制性问题、建立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咨询体系、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促进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宗教院校建设、吸引海外侨胞参与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利用、名人故居的保护与纪念馆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37份,专项建议114件。这些重要成果,凝结着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集中了委员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真知灼见,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积极参加抗击"非典"的斗争
       去年上半年,我国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国政协及时召开主席会议,号召广大政协委员坚决贯彻中共中央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方针,为夺取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双胜利作出贡献。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投入抗击"非典"的斗争。一是针对"非典"疫情,积极建言献策,既有紧急应对"非典"的对策性建议,也有关于建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机制的意见。二是广大医药界和科技界委员恪尽职守,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忘我工作、救死扶伤、科学攻关。特别是政协委员中这方面的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专业水准以及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的热情称赞。三是政协各参加单位、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为急需帮助的地区和单位奉献爱心和真情。据不完全统计,"非典"期间的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7亿多元。四是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排忧解难、凝聚人心的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全国政协办公厅的干部职工坚守岗位,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各专门委员会和许多政协委员在受"非典"影响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发表意见、参政议政,开辟了履行职能的新途径。
       (四)认真组织好修改政协章程工作
       修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是关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对修改章程工作高度重视,明确了这次修改章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全国政协常委会把修改章程工作列入2003年度工作要点,十届二次常委会议通过了《关于部分修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决定》,并成立了章程修改领导小组。在修改章程的过程中,常委会始终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先后召开了三个片会,31个省区市党委和政协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并作了认真发言。同时,还征求了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学者以及长期从事政协工作的老同志等多方面的意见。
       通过修改章程的工作,不仅了解和掌握了各方面对修改章程的意见,而且促进了整个政协系统关于政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调研和讨论。修改章程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研究理论、深化认识的过程。各地政协组织普遍结合本地的具体实践,总结近些年来的工作成果和新鲜经验,通过研究和思考,对许多关系人民政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取得了共识。修改章程的过程,是一个开展教育、普及知识、扩大宣传的过程。修改章程工作促进了政协理论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推动了各方面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作用的了解,为政协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修改章程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强政协自身建设的过程。这对于增强各级政协组织按章办事的自觉性,提高各级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期间,我们还修订和制定了主席会议工作规则、常委会议请假规定等,并对下一段政协工作的制度建设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安排。
       (五)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中的作用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政协组织的重要参加单位。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搞好参加政协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在全委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及其它各种活动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