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协“三化”建设的主体是党委政府 政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对政协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政协履行职能,是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体现。加强和改善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推动人民政协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是新时期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协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重视,坚持党的领导是政协开展一切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前提。就政协履行职能而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项基本职能涉及的领域大都与党委、政府密切相关,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委的重视、政府的支持以及各部门的配合程度。 推进政协履行职能“三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党委政府。只有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政协“三化”建设才会有实质性进展。各级党委应认真落实市委会议和文件的有关规定,把统战政协工作业绩列入党委政府及有关领导干部考核指标。首先,要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高度,赋予统战政协工作业绩一个重要分值,每年进行评估,并请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参与考核评分。其次,要把统战政协工作业绩列入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干部述职的重要内容,并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 长期不懈地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统战政协理论的教育。推进政协履行职能“三化”建设的有关规定属于制度范畴。规定能否落到实处,还取决于规定执行者的思想认识程度。各级党委的当务之急,是要利用多种形式,组织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进行统战政协理论知识的教育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对一般干部及整个社会关于统战政协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 推进政治协商程序化的关键是提高约束力 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推进政治协商程序化是推进政协履行职能“三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提高政治协商制度的约束力,一个重要任务是推进党委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从民主角度讲,政协是由各界别组成的,包括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党委政府把重大事项提交政协协商,通过政协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能够体现协商的广泛性、包容性和民主性,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切实推进政治协商制度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今后一个时期,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讨:一是继续推进落实有关文件规定,把重大事项提交政协协商的要求写入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规则。二是把重大问题提交政协进行协商的要求,纳入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三是推进党委政府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协商信息的披露制度,把协商过程、协商结果向公众及有关方面公开公布。 提高民主监督组织化程度的 目的是增强影响力长期以来,政协的民主监督因多方面原因,如缺乏强制力等,监督成效不很明显。分析近几年各地政协的一些做法,基本上都是从创新监督形式入手,来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我们感到,提高政协民主监督成效的核心是影响力问题。既没有强制力,又没有影响力的监督,被监督方作为一个理性实体,难以听取监督方的意见。提高民主监督组织化程度,主要目的也就是增强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突出政协民主监督的党派性。毛泽东同志认为:搞监督就是“要唱对台戏,唱对台戏比单干好。”言下之意是在唱社会主义“戏”的前提下,要让参政的各民主党派敢于直言,提出批评建议,对执政的共产党及政府进行民主监督。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时,要高度树立搭建平台的意识,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让他们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等情况进行监督。 推进民主监督方法的多元化。用活现有的形式,继续通过政协各类会议、民主监督建议书、视察调研、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民主评议、政情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同时,要在联动协作监督上下功夫:加强与新闻媒体监督的协作配合,创办一些行之有效的监督载体,扩大民主监督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加强与法律监督的协作配合,可以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重要的建议案、提案,经人大通过后转换为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加强与党纪监督的协作配合,按照政协章程的规定,对违纪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检举揭发,参与一些重大案件的调查。 政协自身建设的重点是领导班子和委员队伍 随着政协履行职能“三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一方面对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政协更加有效地履行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政协提高自身水平、规范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当前,政协自身建设水平与推进“三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突出表现在政协领导班子结构不甚合理和政协委员素质亟待提高两个方面。 改善政协领导班子结构。政协领导班子在政协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协组织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纵有完善的工作机制,优秀的政协委员,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会因这一瓶颈制约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建议各级党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政协领导班子建设,优化班子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党派结构,把政治坚强、作风民主的干部安排到政协领导岗位,适当安排年轻干部来政协锻炼,不断增强政协工作的活力。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也要提高认识,热心政协事业,全心投入,潜心研究,更好地担当重任。 严格把好委员“入口关”。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随着“三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少数委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提高委员参政议政热情,增强委员素质,教育和培训固然是重要和必需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严格把好委员“入口关”,切实把那些代表性强、具有较高素质和参政议政热情、敢于直言的人吸收到政协组织中来。在政协委员的协商安排中,建议按照新修订的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规范政协委员人选产生的程序,充分发挥政协党组的作用,有效降低政协组织与政协委员间信息不对称程度。 (浙江杭州市政协研究室理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