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28日,区政协副主席邵惠娟带领区政协委员联络组各组组长赴南京市浦口区和溧阳市学习考察垃圾分类和乡村旅游工作的先进经验和主要做法。南京市浦口区政协主席邓林、溧阳市政协副主席蔡金龙等给予热情接待。 一、学习考察南京市浦口区垃圾分类工作 考察组实地参观了浦口区林景雅园小区,学习考察浦口区在城市小区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做法和经验。浦口的主要做法是:城市小区:三个创新+分类施策助推居民主动分类。通过创新投放方式、创新积分兑换、创新预约回收,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真正入脑、入心进而入行,垃圾分类推行效果显著。考察组一行在林景雅园垃圾兑换点看到,这里货品琳琅满目,除了常规的油盐酱醋,还有文具玩具,景区门票、体检项目兑换券也很受欢迎,其中的“明星产品”是物业费代金券。丰富的可兑换商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积分当钱花”在林景雅园人尽皆知。小区内除了设有人工回收兑换亭,还设立智能分类桶和智能兑换机,以及自助可回收桶,分类有把握的业主可以直接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智能分类桶或自助可回收桶中,不受时间限制,智能投放方式可自动积分并机器兑换积分,自助可回收桶由专人回收,后台及时积分。对于大件物品,浦口城管首创“400”预约回收电话,工作人员上门回收。 在后圩村,考察组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美丽乡村”。这里的做法是:村民自治+党员包干培育村民自治长效机制。后圩村每家门口都贴了一块“垃圾分类之家”的标牌,上面显示分类垃圾投运点距离和当月评星等信息。通过基层干部上门宣传、积分兑换、党员包户等措施广泛引导发动群众参与。 无论城区还是农村,浦口区通过总结摸索,探出了一条垃圾分类的“浦口模式”: 在完善处理设施方面,各个社区设立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并在各个街道建设一处厨余垃圾处理站,让居民、村民的厨余垃圾就近处理,同时整合区内各类再生资源回收点,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完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链条的同时,节约了成本。考察组一行在参观浦口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时看到,通过拆解、分拣、打包处理三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综合处理功能,从实际意义上完善垃圾分类处理链条。 在垃圾分类运行机制方面,引入区属环卫公司全程介入,指导和帮助街道、社区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探索浦口区农村垃圾分类村民自治模式。 考察组一行认为,垃圾分类工作标准高、任务重,浦口区城管局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多条腿走路”的做法,让这一民生工程行稳致远,做成了真正的民心工程。在农村,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党员包干的作用,并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资源与垃圾分类相整合,构建未来村民自治为主、社会资本运行为辅的运行机制。这些做法对奉贤的垃圾分类工作很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二、学习考察溧阳市乡村旅游发展 溧阳市利用天目湖旅游品牌影响力,吸引资本向农村转移,向旅游业集聚,将农业型农庄和生态旅游巧妙结合,延伸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溧阳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 考察组一行在实地考察后,对溧阳市的“一号公路”交口称赞,认为开创了乡村旅游的新模式、新概念。“一号公路”运用“公路+”的系统化思维,以“四好农村路”为载体,按照“全国一流、全省示范”的标准,全长365公里,连接沿线的旅游景区、特色田园乡村,以路引景,为景串线,自然景观丰富,道路建设配套充分,让游客“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 考察组认为,一号公路不仅是修好了一条公路,更是服务沿途村民、增创致富机遇,它激活了全市乡村的“旅游细胞”,从农家乐到乡村游,从全域旅游到乡村振兴,让原本“陷于深山”而苦恼的乡村悟到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 考察组指出,溧阳市坚持规划引领、项目为王、全域一体来发展乡村旅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考察组建议,奉贤要进一步联动各部门、街镇(社区)的力量,整合旅游资源要素,把“旅游+”产业融合作为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的重要手段,全力推进奉贤的旅游业发展。考察组建议: 突出“乡村”概念,加快全域布局 要保留体现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民居建筑、乡村传统劳作,规避乡村旅游产品雷同的弊端,并以此为基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对全区旅游发展的统筹引导。 实现跨界融合,推动产业发展 要把产业融合作为培育全区旅游多元业态的重要手段。实现“旅游+”的跨界融合,延长旅游发展链条,打造处处有风景的旅游格局。 优化公共服务,聚焦美好需求 要将旅游规划与全区总体规划相融合,实现旅游要素和公共服务的区域全覆盖,进一步优化旅游体验、提升旅游服务。 |